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浪潮,高校潜在的大量用户使“校园贷”市场风生水起。然而,快速成长的校园贷市场良莠不齐,风险隐患颇多。近日,有关校园贷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:从大学生欠巨款自杀到“裸贷”事件,校园贷所暴露出的高服务费、审核门槛低、重复借贷以及骗贷等问题不断刷新着人们的道德底线。今年以来,教育部、银监会等部门多次发文,整治校园贷市场并强调校园贷风险教育工作的重要性。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校园网贷的几大陷阱:
1、暗藏高昂服务费
部分校园贷公司,以“低利息”甚至“零利息”吸引学生,实则暗藏高额的服务费、中介费、押金等费用,这些费用在贷款过程中往往不会显著标识。一旦贷到款,学生便陷入债务的漩涡之中。
湖南某高校季某刚开学就用光了整学期的学费,随后他通过中介贷款1万元,然而实际到手的只有6000元。其中,中介赚取了2000元服务费,网贷平台收取了2000元咨询费。按年利息10%计算,实际到手6000元,而一年后要还11000元。实际贷款利率已经达到83.3%,而2016年10月央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仅为4.35%。
2、冒用大学生身份贷款。
部分贷款平台只需要身份证、学号(校园卡信息)、学信网账号证明申请人是大学生身份,并提供父母、同学、辅导员的电话。这些借贷几乎不会审核,线上平台几分钟内划款到账。非借款人本人,只要信息真实,也可以拿到贷款。
洛阳某高校学生张某借用68名同学的个人信息贷款107万,事后张某以胃里长瘤需做手术为由休学。
某高校吴同学曾通过王某办理大学生贷款,后发现王某未经吴某同意,继续以吴某名义在网站多次办理贷款累计达3.5万元。被发现后,该王某声称自己会按期还贷,随后销声匿迹。
3、黑中介骗贷,诱导学生涉险
尚未成熟的校园网络借贷给一些不良中介以可乘之机。一些中介与平台内部人员勾结,摸清操作底线,鼓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办理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贷款,并从中抽成。许多中介还会诱导大学生成为其校园代理,帮助其拉拢客源。
人民金融记者以在校大学生名义向多位中介提出首次借款2万元的需求,即有中介表示如果记者自行操作“最多只能借到1万元”。而通过其操作在某知名校园贷平台上可以借到3万元,并要求收取2000元作为回报。
4、虚假网贷平台
这类的平台打着互联网金融推出“校园贷”的旗号,一方面以此盗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,利用这些个人信息从他处骗取贷款;另一方面,以缴纳“保证金”为理由,让学生先转账再贷款,然后切断联系方式消失。
南京某高校杨同学在百度上搜索“大学生创业贷款”,检索到一家无需抵押的公司。杨同学先后缴纳3000元、8000元两笔保险金。在对方以信誉不足为由要求再转9000元时,杨同学产生了怀疑,最